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贯彻中央八项规定、改进工作作风的讲话中引用古语,这些古语既体现了传统文化智慧,也深刻揭示了作风建设的核心要义。以下是总书记引用的代表性古语及其内涵解析:
一、制度与规矩的基石作用
“没有规矩,不成方圆”
——出自《孟子》,强调制度建设的重要性。总书记以此强调八项规定是党员干部必须遵守的“铁规矩”13。例如,八项规定从会风、文风、接待标准等细节入手,通过制度约束遏制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916。
“法与时转则治,治与世宜则有功”
——出自《韩非子》,总书记用此说明作风建设需与时俱进。2025年全党开展的深入贯彻八项规定学习教育,正是对新时代作风问题的再聚焦58。
二、领导者的表率作用
“己不正,焉能正人”
——出自《论语》,总书记以此要求领导干部以上率下。中央政治局率先垂范,如简化调研接待、减少交通管制等,带动全党转变作风1616。
“其身正,不令而行;其身不正,虽令不从”
——出自《论语》,总书记强调领导带头是破除特权思想的关键。例如,中央严控出访规模、规范公车使用等举措,均从高层抓起916。
三、细节与防微杜渐的警示
“尽小者大,慎微者著”
——出自《左传》,总书记以此警示作风问题“小事小节中有党性”。如整治“舌尖上的浪费”“车轮上的腐败”,从一顿宴请、一次公车私用抓起1316。
“不矜细行,终累大德”
——出自《尚书》,总书记用此强调党员干部需谨小慎微。例如,2024年查处违反八项规定问题6.3万起,其中“四风”问题占比超60%16。
四、历史经验与治党智慧
“徙木立信”
——源自商鞅变法典故,总书记以此比喻八项规定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标志性举措。通过持续纠治“四风”,八项规定成为党在新时代的“徙木立信之举”3516。
“靡不有初,鲜克有终”
——出自《诗经》,总书记以此提醒作风建设需久久为功。2025年学习教育要求“学查改”一体推进,防止“虎头蛇尾”5810。
五、人民立场与执政根基
“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”
——出自《荀子》,总书记以此强调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性。八项规定通过精简会议、减少督查检查等措施,切实为基层减负,增强群众获得感416。
“政之所兴在顺民心,政之所废在逆民心”
——出自《管子》,总书记用此指导作风建设需以人民满意为标尺。例如,2024年中央财政投入3亿元支持老年助餐服务,解决民生痛点1416。
总结:古语的时代价值
这些古语不仅是文化传承的载体,更是作风建设的“金钥匙”:
制度约束与领导垂范相结合,形成“不敢腐”的震慑;
细节把控与历史经验相呼应,筑牢“不能腐”的堤坝;
人民立场与文化自信相融合,培育“不想腐”的自觉。
正如总书记所言:“八项规定不是最高标准,而是共产党人应该做到的基本要求”416。通过古语的化用,总书记将传统文化智慧转化为治党治国的实践力量,推动作风建设从“徙木立信”走向“化风成俗”。
关注吕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公众号